耳毒性药物是如何引起听力损失的?为什么很多停药后也不能恢复?

2019-11-18

我们都知道耳毒性药物会造成药物性耳聋。

那么耳毒性药物到底是如何引起听力损失的呢?

为什么有的是可逆的,有的是不可逆的呢?


下面以氨基糖苷类药物、顺铂类药物、袢利尿剂、水杨酸类药物为例,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耳毒性药物到底是怎么损伤我们的听力的。



/ 01 /

氨基糖苷类药物

氨基糖苷类药物常见的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和阿米沙星等。这类药物最初的中毒反应多为高频区耳鸣,随后逐渐转为低频区耳鸣,最后引起全聋。

一般认为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损伤内耳毛细胞致病,这种听力损失是不可逆的。

氨基糖苷类药物可以通过内淋巴液渗透进入内耳毛细胞,通过形成氨基糖苷类-铁复合物和多磷酸肌醇肌脂相互作用,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而增加花生四烯酸的氧化作用释放活性氧导致听毛细胞的死亡,造成听力损失。

此外,存在线粒体基因12SrRNA基因突变的人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受性远低于正常人群。研究表明,携带这种药物性致聋基因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严重耳毒性反应,且出现的时间也更早。

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目前认为,这种基因突变会导致mtDNA编码的12SrRNA更容易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结合,从而抑制参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的呼吸链蛋白的合成,引起耳毒性。

因此,如果新生儿检测出携带该突变基因,一定要避免接触这类药物。



/ 02 /

顺铂类药物

顺铂类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临床中运用最广泛的化疗药。顺铂类药物引起的耳毒性临床表现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相似,也是高频听力损失逐渐发展为全部听力损失。

研究发现,顺铂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影响血管纹、耳蜗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引起耳毒性,最初损伤位于蜗底的外毛细胞,此后逐渐转移至蜗顶。

血管纹是内耳能量代谢、维持微环境稳定的重要场所。顺铂类药物可以通过刺激上皮细胞的钾通道促进细胞内的钾离子外流,引起细胞内外渗透压的改变激发Caspase家族和凋亡核酸酶活动,引起血管纹的破坏。

进入耳蜗内的顺铂还可以和组织结合促使细胞产生大量的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等氧自由基,这些物质可增加内耳毛细胞胞质内的钙离子浓度,过量的钙离子负荷引起毛细胞的凋亡。

顺铂类药物的这种耳毒性并非是浓度依赖性,低剂量的顺铂也会明显引起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的损伤。

研究发现,顺铂类药物在引起耳毒性的同时也启动了内耳细胞凋亡程序,引起大量的内耳细胞死亡。这种破坏一般是不可逆的。



/ 03 /

袢利尿剂


袢利尿剂常用药物有呋塞米、托拉塞米、依他尼酸等,在心内科和肾内科应用尤其广泛,主要通过作用于髓袢升支上皮细胞抑制Na+-Cl-的重吸收起到利尿作用。

然而,这种对Na+-Cl-重吸收干扰的同时也干扰了位于血管纹上的Na+-K+泵,阻碍Na+-K+交换,导致内淋巴液内离子浓度的失衡,细胞间隙出现水肿,血管纹受损。

血管纹功能的失调使得对外来物质的阻挡作用下降。因此,当袢利尿剂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共用时,将增加后者在内淋巴液的蓄积量,增加其对内耳毛细胞损伤;和顺铂类药物合用时,也会增加后者的耳毒性。

不过,袢利尿剂的耳毒性多为一过性的,典型的表现为静脉用药后的短时间内出现耳鸣、耳聋、眩晕等症状,通常在停止用药数小时内恢复。


/ 04 /

水杨酸类药物



常见的水杨酸类药物有阿司匹林、贝诺酯、双水杨酯等。


水杨酸类药物在血清中浓度超过1.45 mmol/L即可出现耳毒性。最主要的首发症状是耳鸣,逐渐会出现轻中度的听力下降。

动物实验证实水杨酸可以通过引起细胞内表面下池扩张、空泡形成引起外毛细胞电能动性可逆性的降低,而在解剖上则表现为外毛细胞膜型结构的扩张、起泡和部分静纤毛倒伏。

也有研究认为,水杨酸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膜表面的钙离子通道,影响钾离子的内流,导致细胞去极化能力增强,进而引起听觉系统自发放电增多,从而出现耳鸣。

这种听力下降一般是可逆的,并且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前庭功能不受影响。




你看懂了吗?凡是能导致听毛细胞的死亡的听力损失都是不可逆的。

人耳大约有15000个听毛细胞,且不可再生。不同的毛细胞负责不同的声音振动频率,当损坏的毛细胞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听力损失,某频段的声音就永远听不见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耳无法像愈合伤口一样自动修复听力损失。


因此,当听力损失患者被诊断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时,不要总是等等看,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避免大脑在长期不接触声音的情况下,逐渐对语言产生不适感,造成听力损失继续加重。